更多資訊:拉律戰爭
太平地區舊稱為「拉律」(Larut),市區一帶成為吉輦堡(Klian Pauh),甘文丁則稱作新港門/吉輦峇魯(Klian Baharu)。太平在19世紀因發現錫礦後開始發展。錫礦挖掘引起了大量外籍人士來此定居,其中華人居多。當地華人與馬來人分幫結黨,各幫派發生爭執,愈爭愈烈,至於1870年代控制該地的英國人開始干預及鎮壓[1]。
據當地史籍記載,1848年,當地有位馬來貴族名「隆惹化」(Long Jafaar)。一日,他的坐騎大象「拉律」(Larut)失蹤,並且在三天內尋獲,因當時發現大象之處散落些許錫礦礦石,隆惹化便認定該地藏有豐富錫礦礦脈。同時,他也向霹靂王室申請管理該地,蘇丹和其他當地酋長也應允了,他便以其愛寵拉律為地名,開始發展該地,同時也吸引來自大批中國南方的華人來此尋生計。1857年,隆惹化逝世,兒子雅·伊布拉辛(Ngah Ibrahim)接管此任繼續管理拉律地區。
早在1840年代前,當地華裔人士僅有4人。但在拉律找到錫礦後,各地華人紛紛湧入拉律,尤其是海峽殖民地的檳榔嶼,而來此謀生的華人也將當地的幫派帶入。其中有海山會和義興會。海山黨首領為鄭景貴,廣東增城人,1841年下南洋尋父,且助父一臂之力將生意擴張,後來富甲一方,拉律吉輦堡(Klian Pauh)的礦區也在管理之下;義興黨首領陳亞炎,廣東台山人,少壯隨鄉人南下謀生,在檳榔嶼當木匠謀生。控制拉律地區義興黨的並非陳氏,而是他委派的副手蘇亞松。兩黨爲爭奪采礦地盤而起爭執,最終導致了各大戰爭暴亂,史稱「拉律戰爭」。20世紀初,本土黑幫化爲洪門與華記。
1857年,貴族瑪哈拉惹里拉(Dato' Maharaja Lela)、土酋雅·伊布拉辛(Ngah Ibrahim)、拿督沙莪(Dato Sagor)因不滿英人插手霹靂內政事務而暗殺霹靂州第一位英國常駐官員伍德福·伯志(英語:James Wheeler Woodford Birch)[註 1]。事後,霹靂州首府從金寶(Kampar)遷至太平,後在1937年又遷至怡保。
英國人在平定各個戰爭後與個領袖簽訂《邦咯條約》,其中就有拉律改名「太平」,采其「永遠平安」之意,成爲全馬第一個順華民之意以中文取名的地方。
太平采錫業持續發展,並在後來建造了大馬首條鐵路:將錫礦從太平運送到十八丁出口。該鐵路第一列火車在1885年6月1日開始運行。[2]
1900年,最早的英文學校之一(愛德華七世學校 King Edward VII School)第一所博物館(霹靂博物館)已在太平成立。[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