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守护和平,砥砺前行
日本人被称为“倭”源于中国的汉朝,出自《后汉书》中东汉光武帝刘秀“汉委倭王”的典故。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有一个小国向汉朝派遣使臣,东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就封日本小国王为“倭王”,并向他们授了印记,使之成为中国的附属国。之所以封日本人为倭王,一是由于当时的日本使者相对汉人又黑又廋又小,二是中国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有爱用蔑视性的称呼的习惯,以此显示天朝的权威。倭字本意是丑陋的、矮小的、琐碎的意思。从此我们称日本国为“倭的奴国”,日本人为“倭人”,对日本的其它一切称呼也都加上个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夷(日本海盗)。有的史书干脆把日本人和我们东方周围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东夷”也就是“东面的野蛮人”。
到了元、明以后,中国又开始将日本人称为“倭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发生的日本强盗入侵事件。这也是“倭”带有贬义意味的根本原因。
《明史》最早将“倭”和“寇”一起使用。在《明太祖实录》一书中,记载了洪武二年倭寇劫掠山东、苏州、崇明的情况。 当然,《明史》中的“倭寇”中的“寇”字,最初是用作是动词的含义,表示“侵犯”。《明史》中大约有60处大半都是像如下的记载:“倭,寇山东临海郡县”(洪武纪卷2),“倭,寇雷州”(洪武纪卷3),“倭,寇福州”(成祖纪卷 6),“倭,寇浙江”(世宗纪卷18),“倭,寇上海”(汤和传卷126),“倭,寇嘉兴”(胡宗宪传205)。 照现代的翻译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由于明朝倭寇影响的巨大和倭寇行为的长期性,长此以往,日本人整体被赋予了坏人的形象。“倭寇”也终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明史》中“倭寇”终于作为名词而被使用,这样日本人的形象从“倭寇”到“倭”,渐渐的成为蔑称。
展开全文
鬼子为中国人所创,泛指日本人,日本鬼子,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战争结束后,“日本鬼子”演变成为华人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
清朝派了一位大臣去日本,当时的日本妄自狂大,还想在中国面前羞辱人,然后提了一个牛马不相及的问题:我们的日本有一个上联,但是找不到人对下联,所以只好求汉字的发源地人了。如实亮出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是个拆字联,里面光大王就有八个,而且炫耀的意思是,日本兵强马壮,驾驭奇兵,文业不简单,而且盖世无双。言外的意思是单戈独占就能踏平中国
看来日本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模样,自丑不知。但是我们的清朝大臣可不是好欺负的,中国可是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怎么可能会放这样一个小国在眼下呢?于是,清朝大臣大笔一挥,写出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对得好!对得真好,我们大中国真是人才济济,可见这个下联也是拆字联,而且十分工整。意思是,你们日本就是想偷我大清龙衣,如果你胆敢单戈独战,我就合手擒拿。
从这以后,我们就称日本人为鬼子,特别是抗战时期日本人的侵略对中国人犯下滔天大罪,所以这个称呼更是传遍大江南北。真正的勿忘国耻,绝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而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促进国家进步的事业之中,在于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能否恪守原则,为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作出正确的选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