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共和党史(英语:History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United States))
19世纪
编辑
位于威斯康辛州瑞盆市(Ripon)的这间校舍是共和党在1854年的创党地点
共和党于1854年由反对扩张奴隶制、前辉格党和前自由农民的力量在北部各州成立。共和党很快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民主党和短暂流行的一无所知党的主要反对派。该党是在反对《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废除了密苏里妥协,使堪萨斯领地和内布拉斯加领地实行奴隶制,并计划在未来使其成为蓄奴州[16][17]。共和党人呼吁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他们谴责奴隶制的扩张是一种巨大的罪恶,但并未要求在南部各州终结奴隶制。
1854年3月20日,在威斯康辛州的里彭举行了反对内布拉斯加州大运动的第一次公开会议,并提出了共和党的名称[18],选择这个名字是为了向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共和党致敬[19]。第一届官方政党大会于1854年7月6日在密歇根州杰克逊举行[20]。在1856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该党通过了一个全国纲领,强调反对将奴隶制扩大到美国领土[21]。尽管共和党候选人约翰·福瑞蒙特在185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输给了詹姆斯·布坎南,但布坎南只赢得了北方14个州中的4个,以及以微弱优势在他的家乡宾夕法尼亚州获胜[22][23]。
亚伯拉罕·林肯是第一位共和党总统(1861-1865年在任)
共和党在1860年总统选举中首次当权,当时它赢得了国会两院的控制权,其候选人前国会议员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总统。在1864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与战争民主党人联手以国家联合党(英语:National Union Party (United States))的票证提名林肯,林肯赢得了连任。在共和党国会领导下,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禁止在美国奴役)由参议院在1864年通过、众议院在1865年通过,并于1865年12月批准。
第二位共和党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1869-1877年在任)
在1868年总统选举中,曾参与南北战争的前联邦军总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代表共和党参选,他支持激进的南方重建计画,并支持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中授与所有自由人平等的公民和投票权利;最重要的是,格兰特是战争英雄,这使他相当受欢迎,最终当选总统。由于共和党的规模扩张过大,严重的派系之争和腐败也不可避免的产生。战后联邦政府的军队一直驻扎在南方以阻止再度分离,1872年共和党内因此爆发冲突,温和派共和党人(英语:Moderate Republicans (Reconstruction era))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应该将军队早日撤回,并质疑激进派共和党人继续进行未能以缓和为重的重建主要是为了推动格兰特总统容忍的大规模腐败,这些分歧使得格兰特在同年竞选时面对了自由共和党(英语:Liberal Republican Party (United States))路线的霍勒斯·格里利。之后1873年的经济萧条使民主党有机会扭转局势,1874年重新夺回了众议院的控制权。而重建时期最终随著1876年总统选举而落幕,共和党的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承诺会将仍驻扎在南方3个州的联邦军队撤回,以换取民主党承认他的总统地位。在军队撤回后,南方地区在接下来一个世纪都坚定支持民主党,在每届总统和国会选举中都成为民主党的大票仓,直到1964年才开始转变为支持共和党。
在第三政党体系(1850年代至1890年代)期间,共和党通常占主导地位;1880年代中期,两党于选举中的表现开始拉近,民主党除了1884年和1892年的总统选举外(两届都是克利夫兰),一直未能赢得总统选举。共和党在这段时期分裂为“坚定派(英语:Stalwarts (politics))”和“混血儿派(英语:Half-Breeds (politics))”的流派,其中坚定派捍卫格兰特体制和战利品制度,而混血儿派则推动公务员制度改革,他们为了政府职位的指派和公务员改革而斗争不休,但在其他政策上则差异不大。1883年,《彭德尔顿公务员制度改革法》获得通过,该法案由共和党总统切斯特·A·亚瑟签署为法律。1884年,共和党内的改革派认为詹姆斯·G·布莱恩相当腐败因而拒绝支持他,并改为支持民主党的格罗弗·克利夫兰,使民主党夺回了白宫。然而大多数这些共和党人在1888年时都回归了共和党。由于克利夫兰任内历经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煤矿和铁路的罢工潮暴力活动,共和党于1894年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随著北方战后的经济繁荣发展,各种产业、铁路、矿业和许多大城市都快速成长,农业发展也相当繁荣,共和党也继续通过许多法案以维持经济的快速成长。民主党则一直被拥护商业和白人利益的保守派白人所控制,一直到1896年才有所转变。自1870年代起,共和党通常支持大企业、硬货币(如金本位)、高关税、并对内战的联邦军老兵施予优渥的退休金。但到了1890年,共和党不得不同意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及成立管制铁路运输的州际贸易委员会以解决来自小商业主和农夫的抱怨,并且通过公务员改革法案,在两党的共识下将大多数政治的公职指派权都消除了。1890年威廉·麦金莱主导下通过的高关税法案重创了共和党,使民主党在当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
在这个时期,外交政策很少是两党关注的主要议题,仅有共和党曾支持在夏威夷、菲律宾和巴拿马运河的扩张。相较之下当时更常关注的是文化上的议题,共和党支持虔信派的新教教派(卫理宗、公理会、长老教会、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的信义会),同时亦支持禁酒运动,至1920年成功实施禁酒令;这激怒了一些反对禁酒的共和党人,尤其是德裔美国人,使他们改为支持民主党。1860年至1912年间,共和党一直利用民主党与“饮酒、旧教、造反”之间的牵连争取支持度,酒意味著民主党与酿酒业和酒馆业的利益,相较之下共和党则采取坚定的禁酒姿态。“旧教”指的则是民主党与天主教信徒之间的关联,爱尔兰裔天主教徒是民主党在东北大都市地区的主要党员基础,共和党则大力指控他们政治腐败。“造反”指的则是1861年试图分离合众国的南方联盟国(绝大部分是民主党人)以及那些同情他们的北方民主党人。然而日后移民人口的增加对民主党较为有利,大量前来的德裔和爱尔兰裔移民大多支持民主党,且超过了以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移民为主的共和党人。
威廉·麦金莱在1896年当选总统,象征了共和党称霸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干涉主义自始成为共和党奉行的外交政策。他承诺高关税政策终结了1893年以来的经济恐慌,并且指责民主党候选人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的银币自由铸造政策将会造成经济垮台。麦金莱依赖金融、铁路、产业、和中产阶级的支持,并将共和党形塑为代表工商业团体的政党,以压倒性胜利当选总统。麦金莱也是第一个提出多元论的总统,主张所有种族和宗教群体都会因他的政策而受益。麦金莱在任内进行美西战争,战后美国夺得菲律宾及古巴等原西班牙的殖民地,至此控制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共和党在接下来36年里控制了28年总统任期,仅有伍德罗·威尔逊的两届任期例外。
20世纪
编辑
更多信息:进步时代
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进步时代最突出的总统(1901-1909年在任)
西奥多·罗斯福是20世纪首位美国总统,亦是美国就任时最年轻的总统。他接任时继承麦金莱的政策,但在1904年当选连任后,他开始改变政策走向,攻击大企业利益并颁布反托拉斯法。他在铁路立法和食物清洁法案上只获得中等的进展,但在法庭上则得到更大的胜利,成功解散了标准石油和其他垄断公司,但最后没能在任内通过主要的公平交易法案。1908年,共和党提名战争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参选并成功继任总统,虽然塔夫脱的政策比起罗斯福保守,但他在任内通过的反托拉斯法和反垄断政策却比罗斯福要来的多。关税的议题一直是共和党内部的分歧点,罗斯福试著延缓这个议题,但塔夫脱任内必须面对之,保守派希望对外来的加工产品施加高关税(尤其是羊毛),但中西部则希望减低关税。共和党内保守派与进步派的分歧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罗斯福亲自组成进步党作为第三党的候选人,最后他获得的票数超过了塔夫脱,但因共和党的选票分裂,造成民主党的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脱颖而出当选,成为共和党称霸时期中唯一的一个民主党总统。
共和党在州和地方的层次上接受进步主义时期的政策,试图促进都市地区的改革。共和党控制了整个1920年代的总统任期,实行违逆国际联盟的政策、高关税、并且维持商业团体的利益。沃伦·盖玛利尔·哈定、卡尔文·柯立芝、以及赫伯特·胡佛先后担任总统。虽然共和党在1920年代于大都市地区的天主教人口中获得不错支持度,但在1928年选举中却无法继续维持,并在1932年呈现都市地区开始转变为民主党的重镇。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的垮台开始了一连串的经济大恐慌。胡佛试著尽力缓和广泛的经济衰退,但情况依然没有改善。最后民主党在1930年期中选举里获得了主要的胜利,成为自威尔逊以来首次于国会中与共和党席次相近的局面。
新政时期至战后时期
编辑
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1929-1933年在任)
自1932年总统选举由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胜出后,其新政联盟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大部分时间控制著美国政治,期间仅共和党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赢得两届总统任期;在新政时代,许多黑人进入了民主党。罗斯福于1933年上任后,其新政法案在国会席卷而来,经济从1933年初的最低点急剧上升,然而长期失业一直拖到1940年。到了1934年期中选举,有10位共和党参议员丢失议席,共和党只剩下25席,而民主党增加9席(进步党获得1席)达到69名参议员;众议院民主党同样也压倒多数。
共和党派分为多数“旧权利”(驻扎在中西部)和自由派驻扎在东北,支持了许多新政。旧右派猛烈抨击“第二笔新政”,并说这代表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罗斯福于1936年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胜利再次当选;然而,随著他第二任期起经济下滑、罢工飙升,他无法有效控制最高法院和从民主党中清除南方保守派。共和党人在1938年期中选举中卷土重来,并出现了新的后起之秀,如俄亥俄州偏向右派的罗伯特·塔夫脱和纽约州偏向左派的托马斯·杜威。南部保守派与大多数共和党人组成保守联盟,直到1964年为止,它一直在国会的国内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双方在外交政策问题上分歧很大,反战孤立主义者在共和党中占主导地位,而干预主义者则想干预二战。罗斯福分别于1940年和1944年赢得第三和第四届任期,尽管保守派在战争期间废除了大部分新政,但他们并未试图推翻社会保障或监管业务的机构。
在1938年初,美国又爆发了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的罢工潮遍及全美国,而罗斯福没能成功去除最高法院里的保守派大法官,共和党在1938年国会选举于众议院重新夺回了75席。保守派的民主党人—大多数来自南方,与共和党组成了保守派联盟,并且主导了国会的国内议题一直到1964年为止。从1939年至1941年间,共和党内部在是否支持英国以及对二战的立场上产生分歧,干涉主义者如亨利·刘易斯·史汀生主张支持英国,而孤立主义者则强烈反对美国参战。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的反战势力并且一同组成了美国第一委员会(America First Committee)以阻止美国参战。1940年,毫不知名的温德尔·威尔基在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他批评罗斯福的新政效率低落,并且也批评罗斯福的竞选破坏了美国总统连任不过三届的传统。珍珠港事件终结了干预主义和孤立主义之间的争论,共和党在1942年期中选举里进一步夺回更多席次,终于平衡了民主党长期以来的多数派地位。随著战时军工生产而来的经济繁荣,保守派联盟停止了大部分的新政计画。
作为少数派政党,这时的共和党有两个派系:自由派支持大多数的新政,但主张必须更有效的实行之;保守派从一开始便反对新政,并在1940年代与保守派民主党人合作下得以撤销了许多新政的措施。由托马斯·杜威领导的共和党自由派以东北部为主要根据地,而反对新政的保守派则以西部和东南部为主。西部的选民结构在这段时期开始分歧,而南方仍然是民主党的稳固票仓。杜威并不反对新政政策,但要求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手段,主张加速经济成长的政策、并反对政治腐败;在战争初期,他也比保守派更愿意支持英国。
历史学家乔治·纳什(George H. Nash)认为:“共和党温和的国际主义,主要是与东方的共和党人不同,他们接受(或至少是默许了)新政和杜鲁门总统外交政策的基本前提,而共和党的权利本质上是反革命、反集体主义、反共产主义、反新政,热衷于有限政府、自由市场经济学和国会(相对于行政)的特权。保守派从一开始就必须进行持续的两面战争:反对自由民主党和来自内部的共和党人。”
1944年,健康状况已经逐渐恶化的罗斯福仍在总统选举中击败了杜威,成为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随后罗斯福于1945年于任内去世后,时任副总统杜鲁门继任为总统。
1945年以后,尽管旧权利继续孤立,但共和党国际主义派与杜鲁门的冷战外交政策合作,资助了马歇尔计划并支持北约。
第34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在任) 第37任总统理查·尼克森(1969-1974年在任)艾森豪威尔及其副手尼克森先后成为总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共和党内的保守派孤立主义者反对加入联合国,并且对于阻止共产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不感兴趣。不久后,北约指挥官和二战将军艾森豪威尔击败了被视为保守派领袖的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取得共和党的总统提名,并在1952年当选总统,结束了长达20年来民主党控制白宫的时期,这时共和党在国内议题上并没有太大分歧,而艾森豪威尔将党内事务(对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控制以及发言人的角色等)全交给副总统理查·尼克森处理。
20世纪下半叶,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德·福特、罗纳德·里根和乔治·W·布什当选或继任。尽管艾森豪威尔获得跨派系的选民支持,但他未能将共和党推向更温和的位置,由此保守派对国内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自1976年以来,除了一些东北方面的支持之外,自由主义的路线在共和党逐渐走向式微。其中里根被视为标志性的保守派和共和党总统,日后的共和党人往往宣称要分享他的观点,并力图将自己的政策确立为更适合其遗产的继承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共和党人在州立法机构的席位很少。这种趋势在1990年代后期开始逆转,共和党人增加了州立法机构的席位,并控制了南部的州立法机构。
雷根革命
编辑
第40任总统隆纳·雷根在1980年代提出雷根经济学,并对共和党及美国保守主义影响深远,亦是日后共和党的楷模(1981-1989年在任)
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总统选举胜利,成为美国政治板块的主要分水岭。1980年,由于民主党已经失去大多数社会-经济阶层的支持,加上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的人质事件,使得里根得以压倒性胜利。在1984年的选举中,雷根在普选中赢得了将近60%的选票,并且囊括49个州的选举人团票,民主党提名的沃尔特·蒙代尔只获得他的老家明尼苏达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使雷根创下了获得525张选举人票的历史纪录(全部为538张),即使是在明尼苏达州,蒙代尔也只超过了雷根3,761票,意味著雷根差点就能赢得全部五十个州[24]。
政治评论家则试著解释为何雷根能获得如此庞大的支持度,他们以“雷根民主党人”来描述那些选择投给了雷根的民主党人。雷根民主党人大多位于1980年代之前的传统民主党地区,大部分是白人、蓝领、工人阶级及农民,被雷根在堕胎等社会议题以及强硬的外交政策所吸引,使他们在1980年代选择投给共和党以助其压倒性胜利的特殊现象。往后他们在1992年和1996年便不再支持共和党,其中可能受到比尔·克林顿领导的民主党向中间路线靠拢以及第三方候选人罗斯·佩罗的影响。
经济政策上,雷根彻底改变了美国政治,他将所得税降低了25%、减少许多苛刻的税赋,同时也解决了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蔓延的经济滞胀,遏止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衰退。雷根在两党的支持下继续对商业撤销管制,消除了几乎所有新政以来遗留的管制政策,除了社会福利之外;雷根在两党的支持下彻底改革了社会福利制度,使其花费的预算在接下来25年不会超过政府控制,解决了当时即将爆发的金融危机。雷根称这些政策是使美国经济在1983年开始茁壮复苏的主因,并始终强调他对于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能力抱持著怀疑态度,雷根在任期间的经济政策被称为雷根经济学。
外交政策上,雷根的强硬作风并没有同时获得两党的支持。大多数民主党人强烈反对雷根对于尼加拉瓜反桑解政府游击队康特拉的援助,也反对雷根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的反共独裁政府的支持。而雷根采取强硬政策对抗苏联,使得那些希望废止核武器的民主党人大感担忧,但雷根仍成功的增加军事预算,并发起被人称为“星球大战”的主动战略防御计画,以此压倒苏联的军事平衡。但当改革派的苏联领导人戈巴契夫掌权时,许多保守派的共和党人都对他与雷根之间逐渐发展的友情感到不可置信。戈巴契夫终止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试图以此挽救苏联的共产主义,并且放宽对于东欧地区的控制,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不少人认为雷根的强硬政策促使美国最终在冷战中取得胜利,就连对雷根最激烈的批评者亦承认:“他最伟大的成就便是恢复了美国人对他们自己和他们政府的自尊,尤其是在经过了不堪回首的越战、水门案、伊朗人质危机的挫败以及其他几个无能的总统之后。”[25]
副总统乔治·H·W·布什有赖于雷根的魅力而赢得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老布希上任后避免炫燿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优势的情绪,以免破坏与苏联的关系,不久后苏联解体而结束冷战。1991年领导美国进行第一次海湾战争,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但此后因经济问题,导致老布希声望下降。
第41任总统老布希(1989-1993年在任) 第43任总统小布希(2001-2009年在任)美国第二对父子总统,是继亚当斯父子之后的首例
老布希于1992年总统选举中败予民主党的比尔·克林顿,结束共和党12年执政。克林顿上任后实行自由派路线,包括加税、容许同性恋者参军的不问,不说政策、推动医保改革等,造成社会争议,使共和党得以进行反击。
在纽特·金瑞契的领导的共和党革命下,共和党在1994年成功重夺美国国会众议院及参议院控制权,终结民主党对国会长达40年的控制权,使共和党自1952年以来首次全面控制国会,亦夺得过半的州长席次,且首度成功控制超过一半的州议会席位。在接下来12年,共和党在国会两院的多数派地位只有在2001-2002年的参议院会期中被短暂打破,并一直维持到2006年为止。
共和党提出的政见包括了一系列对政府的主要改革,例如预算平衡法案和福利制度改革。共和党将这一系列政见命名为为“与美国有约”(Contract With America)运动,以此作为当年选举的文宣主轴。在选举胜利后,共和党成功通过了其中一些法案,但在其他一些如国会议员任期限制的法案上遭到挫败。柯林顿反对共和党的一些社会议题政策,但接受了福利制度改革以及平衡联邦预算的法案。这使得美国福利制度经历大规模的转变,民主党内保守派对此表示支持、而自由派则大力反对。1995年,共和党重新控制国会两院后,与民主党的柯林顿政府之间的一场预算斗争导致联邦政府暂时陷入瘫痪,但事件的负面效果使柯林顿得以在1996年总统选举中顺利当选连任,击败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兼参议院领袖鲍勃·多尔。
21世纪
编辑
布什时期
编辑
参见:新保守主义
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乔治·W·布什击败了民主党提名的时任副总统艾伯特·戈尔,这是共和党自1952年来首次同时控制了白宫和国会两院。布希在普选票中输给了戈尔,但在选举人团的总票数中以271票对266票微弱优势而获胜(布希在佛罗里达州赢戈尔537票,经过一个月的重新点票及计票争议之后,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停止了在法定期限截止之前未及全州性的人工计票,确认布希当选总统),他成为美国自1888年以来第一个输掉了普选票但赢得选举人团票的总统。
由于无胜出普选,布希在任初期表现温和,选择与民主党合作。2001年发生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布希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恐战争,包括了阿富汗战争、颁布美国爱国法,以及到了2001年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美国打击而失去广大领土控制权,相关战争直至2011年捕获基地组织的领导人奥萨玛·本·拉登才大致告终,尽管塔利班仍控制部分领土。
共和党在2002年期中选举表现良好,受到反恐战争初期的正面影响,共和党巩固了在众议院的优势、同时重新掌握在参议院的多数派地位。布希在同年决定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他获得国会充分授权,亦获不少民主党人支持,但亦激发强烈反战声浪,并引发法国、德国等欧洲盟友的反对。2003年3月20日,经过一连串在联合国冗长的外交手段失败后,布希在联合国并未授权之下选择与英国等部分盟国一同入侵伊拉克。
往后布希在争取连任总统的党内提名中并未遭遇任何对手,他将政见定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和一个更有希望的美国”,展现了他对赢得反恐战争的信心,并且主张要建立一个“所有权的社会”(Ownership society),强调个人的责任感、经济自由以及财产的所有权,建立起一个能在世界上竞争的先进经济体系。
2004年11月2日,布希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赢得连任,这次布希取得了6,200万张的普选票,高过民主党的约翰·克里逾300万票,布希取得的286张选举人票也高过凯利的251张,布希包括拉美裔美国人的44%。在布希当选连任的同时,共和党也在国会两院增加了一些议席。布希曾经告诉记者:“我在选战中挣取了资本—政治的资本,现在我则打算以我的风格花掉这些资本。”他在2005年1月宣布了他的政策计画,但随著他在民调中的民众认可度逐渐下跌,他的麻烦也逐渐开始。他努力争取在福利制度中增加个人储蓄帐户的制度,同时提出大规模的税改修正案,但这两个法案都被延期了。他成功指派许多保守派担任最重要的政府职位,由康多莉扎·赖斯担任国务卿、约翰·格洛佛·罗伯茨担任首席大法官、本·伯南克担任联邦储备系统主席等等。他成功的发动新一波的减税,同时封锁了其他可能增税的管道。2006年,布希强烈捍卫他的伊拉克政策,主张美国正在迈向胜利。他也成功延长了《美国爱国者法案》,主张就是这个法案保护美国在2001年的911事件后一直没有遭受新一波的攻击。
共和党籍的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她是首位非裔女性国务卿
共和党在1969年至2009年的40年内控制了白宫长达28年。自1995年以后的大部分时候,共和党在国会两院保持著多数派地位,直到2007年为止;由于2006年期中选举的失败,在2007年1月3日召集的第110届美国国会两院便由民主党占据多数派地位。
共和党的评论者指出共和党受益于郊区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在共和党占优势的美国南部,同时传统民主党的重镇如东北“五大湖区”、“中大西洋区”和“新英格兰区”都会带的人口开始减少。由于人口的转移,还使得布希在2000年至2004年之间多获得了6张选举人团票(根据每十年一次的全美人口普查分配联邦众议员席位,并进而影响选举人团之票数)。在2004年大选中,美国成长最快的前一百个都市中的九十七个都是由布希获胜,这也显示出共和党在新兴都市(有别于传统大城)和南方大都会区的支持度跃升。布什亦赢得相当高的少数族群的选票,在2004年亦取得44%的拉美裔选票。反伊战的示威情绪并不能阻止布希连任。
然而,自由派评论者则认为非地域性的社会人口统计倾向于对民主党有利,他们指出快速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受过高等教育和年轻人通常较倾向支持民主党),以及共和党在白人和乡村的基本票源亦可能出现流失[26]。
2005年9月,飓风卡特里娜摧毁了新奥尔良以及周遭的一大段地区,布希政府在救灾上的反应被批评为不够迅速和充分,联邦紧急应变中心(FEMA)的署长也被迫辞职。包括共和党众议院议长在内的数名国会议员则被控在选举募款上有舞弊行为,民主党则借机大肆炒作这个议题,使布希的支持度大幅下降。在2005年11月的选举中,共和党籍的纽约市市长麦克·彭博以压倒性胜利当选连任,成为共和党在一向属于民主党重镇的纽约市的第四次连续胜利。
茶党运动
编辑
2006年,共和党挑选了俄亥俄州众议员约翰·博纳作为众议院领导人,并挑选肯塔基州参议员米奇·麦康诺作为参议院领导人。同年11月,民主党于期中选举击败了共和党,使得民主党夺回了失去12年的两院多数党地位。
2006年的国会选举则象征民主党夺回了部分选民的支持,使该党得以获得国会两院的多数派地位。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弹,以及小布希执政后期共和党爆发的政治弊端。此外,与移民有关的议题也在共和党内部造成分裂;而美国经济情况的持平表现没有替共和党的选情起加分作用。
对共和党未来抱持悲观态度的人,则质疑共和党是否能继续同时容纳自由意志主义与社会保守主义两者,共和党能否在驱逐非法移民的同时,也不会伤害到那些想雇用移民作为便宜劳工的商业团体。抱持乐观态度的人则指出当年罗斯福的新政联盟甚至容纳了比共和党目前更多元而分歧的政治成分。就整体而言,共和党依然是一个相当凝聚的政治团体,在坚定支持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亦毫不保留地支持社会保守主义,这使得他们总是与想要大政府、不强调社会传统价值的民主党处于对峙状态。
民主共和两党均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进行初选。这是自1928年首次现任总统及副总统均无参与的总统选举。参与角逐者中,受到注目的包括前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曾于2000年参选总统的亚利桑那州参议员约翰·麦凯恩、麻萨诸塞州州长米特·罗姆尼,以及在爱荷华初选中意外脱颖而出的前阿肯色州州长麦克·哈克比。其他初期的可能候选人包括伊利诺州的企业家约翰·H·考克(John H. Cox)和奥勒冈州的企业家麦可·查尔斯·史密斯(Michael Charles Smith)、加利福尼亚州众议员邓肯·亨特、堪萨斯州参议员山姆·布朗贝克、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纽约州州长乔治·帕塔基等人。
虽然角逐者众多,但事前被公众所看好的几位候选人中,在全国民调本来居于领先的朱利安尼由于策略失误,在佛罗里达州初选失败后退出。自我定位为保守派的罗姆尼则受到前美南浸信会牧师麦克.哈克比的挑战,进而在“超级星期二”的多州初选中未能取得以保守派为主的南方或是大州支持而中止竞选活动。最开始声势趋弱的约翰.麦凯恩则是在赢得新罕布夏初选后重振旗鼓,获得许多共和党政治要人背书支持,陆续赢得许多关键大州并取得压倒性领先。更于俗称“迷你星期二”的德克萨斯、俄亥俄、佛蒙特与罗德岛四州初选中击败仅剩的对手哈克比后,正式取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资格,其副手人选是阿拉斯加州州长莎拉·佩林。最终麦凯恩在2008年11月5日晚上向支持者承认败选,并向总统当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致意。
2009年1月30日,在首位非裔美国总统欧巴马就职十天后,前马里兰州副州长迈克尔·斯蒂尔(Michael Steele)当选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使其成为共和党史上首位非洲裔党主席。[27]
2010年期中选举期间,共和党的国会议员提出了包括一系列对民主党政府政策的不同意见,并致力于平衡预算、削减赤字和增进就业等,共和党将这一系列政见命名为“对美国承诺”(Pledge To America),以此作为2010年选举的全国文宣主轴。受到全美普遍对欧巴马政府在经济(失业率、预算赤字)和社会(健保、非法移民)政策表现的失望与不满,加上茶党运动崛起以及传统上在期中选举的钟摆效应等影响之下,使共和党赢得了此次选举的胜利;由此共和党夺回联邦众议院的控制权,让共和党众议院领袖约翰·博纳成为众议院议长,而联邦参议院亦有所增长,并在多个州长和地方选举中获胜重新执政,大幅削弱了民主党,同时也有不少民主党在南方的保守派议员被共和党击败。然而民主党保住了联邦参议院的控制权,维持住对联邦政府人事任命的主导权,直至2014年共和党一并赢得参议院,自隔年初起取得国会两院的控制权。另外从2004年至2014年,共和党州领导委员会(RSLC)筹集了超过1.4亿美元用于州议会选举,而民主立法竞选委员会(DLSC)筹集的资金不到该时期的一半;在2014年期中选举之后,共和党控制了98个党派州立立法机构中的68个(该党历史上最多),并控制了24个州的政府行政部门和立法机构(民主党仅控制了七个)。
2010年美国期中选举以来,保守派全面主导共和党及茶党运动的崛起,使共和党出现路线之争。例如温和派主张改革移民政策,以吸纳更多少数族裔,特别是日益增加的拉美裔美国人;但保守派则主张修紧移民政策,加快处理非法移民问题,由此右翼民粹主义开始在共和党发展。
川普时期
编辑
参见:川普主义、美国优先和右翼民粹主义
第45、47任总统唐纳·川普(2017-2021年、2025年至今)
2015年6月16日,唐纳·川普参与共和党初选,期间他对非法移民、少数族裔及宗教等立场的言论受到瞩目和争议;2016年5月3日,川普胜出共和党初选,7月21日正式获共和党提名参选总统。选举期间,川普抨击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在欧巴马政府时的外交政策,以及她对移民、宗教及恐怖主义问题的立场,最终川普以304张选举人票胜于希拉里,当选第45任总统,是继2000年小布希之后普选票中较少但在选举人团胜出的候选人;同时共和党继续控制参众两院,共和党10年来再次掌握行政、立法大权。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丢失众议院控制权,但仍保留参议院控制权。2020年美国参议院选举后,原为共和党控制的佐治亚州被民主党夺取,两党各占参议院100席中的50席;同时亦因民主党籍乔·拜登在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获胜,使其副手贺锦丽成为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而获得决定性一票,由此共和党丢失执政权以及参议院控制权。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夺回众议院控制权。
川普再次参选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并获得共和党提名,最终川普以312张选举人票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兼副总统贺锦丽的226张选举人票,当选第47任总统,是共和党自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以来获得最高的选举人票数和自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以来首度同时赢得选举人票及民选得票,川普也成为继民主党籍格罗弗·克利夫兰之后第二位当选不连续两届任期的总统,共和党亦夺回参议院控制权,恢复其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完全执政。